342
浏览 据《经济日报》报道,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0亿元。看着袁家村生意火爆,当地不少村子争相模仿,仅在礼泉县就有4个民俗文化村。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模仿袁家村的民俗村有60家,但是再没能复制出一个像袁家村这样生意红火的民俗村。
这样的报道引人深思。时下,确有不少地方在袁家村等乡村旅游点发展效应的影响下,积极行动起来,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办起各式各样的民俗村、农家乐。但对不少创业者来说,与期望撞个满怀的不是惊喜而是惊愕:从开业时的“车水马龙、宾客如云”,到很快呈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困窘,一些新开办的乡村旅游点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消耗完了开业新鲜感带来的火爆客流量,只留下空寂的街巷和经营者的叹息。
是农家乐里的特色美食不再能散发“舌尖上的魅力”了吗,是民俗村里的农耕文化让游客审美疲劳了吗?答案肯定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复制+粘贴”建立起来的这些乡村旅游点,往往盲目打造人为景观、旅游项目雷同、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支撑和产业支撑,因而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如此,这样的乡村旅游点不再受到广大旅游者欢迎,也就是必然的了。
当然,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也有其优点,比如快速铺摊子、形成规模化,但是盲目复制会带来不良后果。发展特色旅游,最忌讳的就是忽视对本土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的精心梳理和悉心培育。如果在发展和竞争中,忽视自己的明确定位,不注重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只关注“来快钱”式推进,等到大家一拥而上、供大于求,这类“复制+粘贴”出来的乡村旅游点就不会再吃香,甚至还会阻碍当地特色文旅资源开发。
发展乡村旅游,绝不仅仅只是开展有形的特色民居建筑、可视和可体验的民俗饮食或文化活动,不能为了快速变现就单纯调动民俗饮食文化等来粉饰旅游,而应着眼于长期发展,对本地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对本地无形资产及品牌定位进行认真挖掘。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简单的“复制+粘贴”不如深入提炼自身特色,通过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与当地特色文化、饮食和民俗融合,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然后有计划、持续地推进开发。在深挖传统民俗文化内核的过程中,要在内容上尽量多地展示植根于历史长河中的文脉赓续,展现其与当代生活的紧密关系;在形式上,要更好利用现代科技,包括传媒力量等,通过传统内涵与当代审美有机结合,让乡村旅游既有当地特色文化的硬支撑,又不失当代神韵。
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其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地理交通、周边环境、运营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无论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一味依靠“复制+粘贴”的方式,陷入“复制+粘贴”的窠臼,只会让乡村旅游因缺乏本土文化深度而变得浅显和空洞,甚至导致开发失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乡村旅游点虽小,开发、发展的大视野却不能丢。开发乡村旅游除了主题定位明确,还需要结合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环境,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培育好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