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
浏览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根据5A级旅游景区年度复核结果,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对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7家5A级旅游景区处理如下:给予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取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处理;给予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植物园景区、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景区、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景区、广东省梅州市雁南飞茶田景区、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景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景区等6家景区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处理,限期3个月。
时隔三年,又一个5A景区被摘牌,虽非首例,亦掀波澜。然而,此次风向,已经不仅仅是几家景区的牌子问题,更需要业界共同思考:从评定到退出,这或许是5A景区大变局时代的到来。
-1-
再摘牌,稳定市场预期
2015、2016年,5A景区密集出现了两次集中摘牌。第一家是山海关,接着是湖南长沙橘子洲旅游区和重庆神龙峡景区。
这在当时引发强烈关注。A级景区打破终身制、常态化升降一度成为业界最炙热的话题,各种讨论、各方面声音集聚,有赞赏的,有不服的,有申辩的,也有质疑这种做法能否坚持下去的。
2017年,三家5A景区被严重警告,分别是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景区、辽宁省大连市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2018年,11家4A景区被摘牌。但是这两年间,没有5A景区被摘牌。
而且在此期间,被摘牌的三家5A景区中,山海关和橘子洲经过整改,又重回5A行列,尽管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
这难免让业界有所动摇。是管理力度放松了吗?常态化还能常态吗?特别是每个5A景区背后都关系着地方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地方形象、财税收入甚至官方政绩,摘牌牵涉的利益太大,还能坚持下去吗?
因此,文旅部此次再次发布5A摘牌令,至关重要,也是文化和旅游部门融合后首次向外界传达的强烈信号。这是在关键时刻稳定市场预期的一个关键举措,让各方明白,对A级景区动态评级的常态化管理不会放松,只会越来越严。
-2-
品质要求愈发严格
对比此前几家5A景区被摘牌或警告的原因,可以发现,此次被摘牌的理由卡得更聚焦,就是为了加强旅游景区质量管理、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这显示了一种导向,即5A景区要在旅游质量上更下功夫,真正成为高质量旅游的标杆。
从这个意义上看,主管部门在2017到2018年对5A景区的“隐忍”,其实更像是对新的5A概念的一种“酝酿”。
7月30日,也就是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当前,中国经济需要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轨道中,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旅游业也不例外。
这两年间,旅游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机构改革作为推动之一,让文旅融合成为新的重要趋势;品质旅游的要求,以“优质旅游”、“高质量旅游”等新内涵和外延,展示着衡量标准正从“量”向“质”转变;同时,“过度旅游”、旅游综合环境治理等新问题,迫使旅游从关注自身发展向关注自身的外溢性影响延伸。这些新的变化都将体现在A级景区管理这一重要抓手上。
从此次摘牌景区的情况,结合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可以对5A景区未来的品质要求作一些新的预判。
对文旅融合的要求将更加显著。5A景区作为旅游行业的标杆,自然需要在文旅融合上作表率。作为有效手段之一,通过5A评定来提升景区文旅融合水平,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环保以及市场环境问题将更加重视。一方面是景区内部的环境卫生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把景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要适应生态标准越来越高的环保“新常态”,同时旅游市场综合秩序需要进一步“内缩”到作为拳头产品的5A级景区及其周边来“考验”。
对景区质量的判定将更加细化、更加科技手段化,更加突出游客的舒适感、幸福感。比如游客接待量,2016年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只规定了下限,即5A景区年游客接待量不少于100万人次,4A景区不少于40万人次,但均未规定上限。而这几年,热门景区接待量过大造成的问题比比皆是,许多景区已经开始常规化限流。通过科技、文化等组合拳,可以进一步推动景区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品质化、规范化、精细化,而5A级景区的评定和退出,就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虽然现行标准刚刚修订3年,但考虑到2017年至今旅游行业的深刻变化,不排除进一步修订《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可能,把各种新变化新要求及时纳入进去。甚至,对标旅游业三大市场主体——景区、酒店、旅行社,围绕这三个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旅行社条例》等都进行修订,也不是没有可能,进一步适应文旅融合大势下的“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3-
创5A,还值得吗
创建5A景区曾经是各地竞相追逐的目标,但随着动态评级的常态化,不仅创建时要花钱花力气,创建成功还不能闲着,时刻有被摘牌的风险。创5A,还是件高“性价比”的事情吗?
其实换个角度想,对5A景区的管理越严格,那些能够保留下来的5A招牌含金量就越高。如果人人都一劳永逸,真正的金子就难以发光。
所以,恰是现在而不是从前,创建5A成了一件真正值得追求的投资。
迎难而上,是塑造形象的关键。在难度加大时创建5A,意味着对品质的追求;在暴风骤雨中招牌不倒,是最好的宣传。
但抛开功利因素,今天的5A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个需要重新构建的过程。
大多数5A景区,是最具天然优势的景区,是国内最早、最快发展起来的旅游行业代表。那时候,旅游市场主体远不如今天丰富和多样,它们享受了旅游行业初兴勃发的红利,带动了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向市场展示了旅游这个新兴市场的蓬勃生机。这一阶段,它们还要起到是拉动、展示、宣传的作用。
而今天,旅游市场空前繁盛,A类景区数量迅猛增长,市场主体极为丰富。5A景区的作用,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诚然,经济效益依然是重要而明显的,但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候更具价值。唯GDP马首是瞻的审视标准,客观上这几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能向“高质量”成功过渡,也是一件幸事。
未来,也许游客量不是那么大、不是那么红火,但极具导向价值和引领效果的景区晋升“5A”,可能有并不奇怪。空前繁盛的市场已迈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需要有人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像40年前那样重新为行业树立标杆,迈上台阶。
这个使命,并不是非要5A景区来完成的。事实上,许多其他形式的景区、企业、平台,在许多方面做得也很好、也很“先进”。只是,5A是旅游行业的骨干和脸面,被政府和社会寄予厚望,不能落伍于时代,更要冲锋在前,需要它做得“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