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浏览 5·18国际博物馆日,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
“云游”博物馆带来文化新体验
今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众多博物馆将内容丰富的数据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服务,以云展览、云授课、云直播等新形式,为不同群体提供更有意义的文化体验。“云端”日渐成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延伸,也成为互联网时代博物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数据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供给
5月18日,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8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推出“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别展览,并将展览搬上“云端”。
各地博物馆不断将数据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供给,打通云展览、沉浸体验等越来越多环节,让文博领域的一种“新业态”逐渐浮出水面。在业内人士看来,云展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让展品的排布不必受到收藏方或地域的拘泥,值得关注与期待。
早在今年初,河北博物院通过该院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公众活动在线等互联网平台,推出了“云游博物馆”“国宝·云约会”“特展·云约会”“云观展”等丰富多样的云约会内容。同时,与多家媒体客户端合作,开展了“线上看博物馆”“博物馆在移动”“宝藏四方”等专题活动。据初步统计,1月24日至5月14日,通过官网、微博、微信、直播等平台公众云游量达到了5200多万次。
“‘文物数字化’是文博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姚飞表示,1月23日以来,省内各地备案博物馆、纪念馆相继闭馆,省文物局积极指导省内各地文博单位开展线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包括河北数字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河北博物院等省内各级平台、文博单位积极响应并参与线上展览展示的宣传推广。截至目前,省内已有60多家博物馆利用自身网络展示数据资源向公众开展服务。
多元网络传播丰富传统文化“打开方式”
“在中国北方地区,太行山东麓一线是窑业分布最丰富的地方。”5月18日,省文物局开通的“河北文博网络学堂”第四期开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为网友讲授井陉窑考古与研究。以新媒体为平台,把课堂搬上“云端”,多形式解读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获取知识、追求品质的现代文化生活需要,这也是传统文化“打开方式”的一种创新。
随着文博机构公共教育职能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各地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以河北博物院为例,在疫情闭馆期间,推出符合网络教学形式的“文物·云课堂”项目,通过互联网在微信平台开设社教课堂,以一系列问题调动广大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再以文字介绍、图片展示、音频解说、视频演播等多种方式答疑解惑,循循引导少年儿童走近文物、走近历史,在线感悟古人的非凡智慧。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河北博物院还通过动态的活动,激活了静态的展品。5月18日,河北博物院与天猫合作,参与“淘直播”客户端开展的“掌上博物开馆夜”馆长直播带货活动……此次5·18国际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不断延伸服务链条,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文物知识,让大众足不出户了解古今中外文化趣事,“剁手”各种文创产品。
“近年来,博物馆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展示、保护空间变成了可以与公众对话和互动的文化传播平台。”在河北博物院副院长徐艳红看来,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藏着历史故事,流淌着文化血脉。只有不断丰富传播方式,用新的视角、新的创意与大众加强互动,提升用户参与感,才能让文化传承更加入心。
“云端”开启博物馆“花式”展览方式
不断创新的数字化文化供给不仅延伸了博物馆服务链条,还引发了全球文博系统更深层的思考:如何利用博物馆数字资源,对现代社会发展进行记录和回应?此次国际博物馆日,全球博物馆推出的“花式”展览方式,大大启发了人们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值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世界各地博物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纷纷开发“云浏览”功能,在网络上展示各家“宝贝”。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上最显著的位置就是“云浏览”入口。访客可以选择多种主题的参观路线,看经典名作,360度浸入式体验,还能旁听博物馆专门在疫情期间开设的艺术文化类讲座。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等也推出多项在线游览活动,使禁足在家的人们得以“云”游艺术殿堂。据卢浮宫博物馆管理部门统计,近一段时间以来,其社交媒体的粉丝总量已增至880万。
许多业内人士对博物馆“云流量”乐见其成。他们认为这些数字至少证明公众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关注,广大网友通过“云直播”“云浏览”可以获得更多文物知识,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从前是远观展览实物,现在通过云端屏幕,可以近距离观看实物细节,把历史和现实联系得更紧密。这样从线下到线上的结合,或许会打开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