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野菜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本能行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诗经》里,被点名的野菜就多达二十余种:《周南·关雎》里出镜频率之高,甚至高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荇菜就是一种绿叶浮在水面上,然后开出淡黄花的水生野菜,常常被人们用来煨汤熬粥。荇菜,在很多生态好的水域基本可以说是常见的一种水生野菜,在秦皇岛汤河等水域就很常见。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中的“莱”,是如今田间地头最常见,吃法也随便到可炒、可蒸,只要弄熟就能吃的灰灰菜…
早在很久以前饥荒年代,山地里的野菜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那个时候经历过饿到前胸贴后背、只能靠拣麦穗、挖野菜等求生的祖辈们,对野菜有着戒不掉的情结:在那个年代里,纯天然不要钱的野菜,它能不香吗?
直至今日大鱼大肉的时代,我们在餐桌上也依然可以看到野菜。但意义或许有了些许的变化,过去吃野菜,是因为饥荒年代,野菜就是美味;然而今天吃野菜,只是有一种情节和尝鲜。
野菜的做法可以说是煎炒烹炸,无所不能,可甜可盐,可俗可雅,可做家常小炒,亦可做精致点心。在秦皇岛常见的野菜大概有这么几种:
榆钱:树皮深灰色,粗糙,不规则纵裂。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缘多重锯齿。花两性,早春先叶开花或花叶同放,紫褐色,聚伞花序簇生。翅果近圆形,顶端有凹缺。花期3~4月;果熟期4~5月。
吃法: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生吃、煮粥、笼蒸、做馅。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整株植物匍匐于地上,无挺立茎,花从植株中心冒出。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营养丰富,药食兼用,历史非常悠久。
吃法:凉拌、炒食、包饺子或做汤都可以,比如蒲公英拌胡萝卜丝、蒲公英炒肉丝、蒲公英猪肉饺子;还能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调成一杯清热解毒的茶饮。
苦菜:又名苦苣菜,茎呈黄白色;药食兼具多 年生草本植物。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苦菜嫩叶可采食,生吃略带苦味,用开水烫一下制熟,苦味可除。
吃法:可炒食或凉拌。凉拌时先将苦菜择好洗净,过水轻焯控干晾凉,姜蒜切末,加入盐、鸡精、香油、白糖、米醋、辣椒油少许,搅拌均匀后装盘即可。
刺儿菜:又名小蓟、刺蓟菜、刺儿茶、枪刀菜。根,又称刺萝卜。古方入药多用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秋季采根,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用;春、夏采幼嫩的全株,洗净鲜用。叶甘,性凉。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清热除烦。
吃法:刺儿菜的嫩苗又是野菜,炒食、做汤均可。例如酱拌刺菜、刺儿菜粥。
柳芽:《帝京岁时纪胜·三月·时品》文中记“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凉、可清热、透疹、利尿、解毒。
吃法:柳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晒干后,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泡茶。现在凉拌柳叶已是饭店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野小蒜:又名薤白、小根蒜,呈不规则卵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它的茎叶长得很像蒜,也有葱、蒜的味道。
吃法:有野小蒜拌豆腐,野小蒜白木耳粥、野小蒜炒鸡蛋等。可健脾开胃,助消化,解油腻,促进食欲。另外,薤白的钙、磷等无机盐含量极高,对于成长期的儿童和缺钙的老人有良好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