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浏览 不记得从何时起,一提到碣石山,我便会涌想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与感动,这也许是它和我的家乡血脉相连的缘故。它在我的心里就像从远古走来的一位魅力不减的男儿,永远向人们展示着大无边的内涵和宽广的胸怀,它是属于北方的,兼具了北方山峰所有的健拔和伟岸,它是许多古代帝王登临,留有遗迹遗篇的名山,具有自己独有的韵致,它是美的,悠悠地被无数家乡儿女传扬歌颂,它的美已渗透进家乡的每一方泥土,流进前赴后继的家乡儿女的血脉,必将一直昭示永远。
碣石山的美在于它的古。
碣石山属于燕山山脉东部蜿蜒入海的一脉,它占据了古今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被许多帝王看重登临。最早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专程来到碣石山求仙刻石,秦二世、汉武帝、魏武帝、晋宣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唐太宗等,或专程或路经碣石山,或碣石山一带,九位帝王的驻足,不仅为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而且在灿若星河的文化中,也能找到它的光芒。“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自不用说诗的非凡、大气和磅礴,而我最爱的是唐太宗对它赞颂的一首诗:“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潢。”不但有大气壮阔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碣石晓风残月的婉转。“拂晴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对于碣石毛主席也发出了怀古悠思。“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瑰丽异彩的诗句从远古而来照进现实,不仅不失对它由衷的赞美,而且赋予了碣石山历史文化的光环,照在21世纪的今天也在熠熠闪亮。
碣石山的美在于它的韵
有山有水便是皈依田园的自好去处,而碣石山便是应了这个自然的景儿,如果水是一个城的一弯眼睛,那么山则是这个城市的脊梁,如果你驱车到昌黎城,老远便会看到它向你展示着神韵。经过碣阳湖的波光驱车二三公里,便来到它的脚下,呼吸着山地清爽的空气,大脑好象被重新唤醒了一样,迎着清晨的一抹霞光,感受着它带给我们的朴素气息。随着山路越来越向上的抬升,没有了庸俗商贩聒燥索客的烦恼。买了门票,径直走向石阶,除了行人的身影整个群山怀抱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这也许就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甜静归隐之美吧!
碣石山的美在于它的壮。
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身后的一切就静卧脚下了,我们也掩映在了苍松叠翠之间,身旁的苍松向我们裸露着他褐色的枝干,散发着松香,远眺满眼的绿树环绕,大块大块的岩石在其间安静地躺着,似乎能呼吸,块块岩石都是碣石山丰满的腹肌。在粗糙且巨大的岩石上,偶尔也能看见雕刻的字体,具有甲古文气息的雕刻“碣石门”相传是秦始皇为求仙而刻,面对它扑面而来的是不能自禁的怀古思绪,但我最喜爱的是“笔砚松”和“海山景会”,还有很多雕刻都是在重达几吨的突兀的岩石上。但有一处雕刻最为悬妙,两块长方形的巨石折叠,以极少的面积与斜坡相连,稳重又不失匠心,以飘逸的字体刻上“飞来石”真是既悬又妙。每一块大石形态各异,姿态不同,鬼斧神工地被安排了在这里上千年,组合成了碣石山的健拔与伟岸。
碣石山的美在于它的幽。
在弯曲攀岩的山路上,我们一边感受一边欣赏,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但山上的气温并没有升高,阳光照在林阴的山路,投下枝叶斑驳的影子,山路不宽,有的地方是一米左右的石阶,而有的地方则是一两行人并肩能走的沙石小路,我们手牵着手谨慎而行,偶遇了穿着灰袍的僧人,看他们一脸虔诚的神情,我们也丝毫不敢有不敬之心,情不自禁地严肃起来,走起路来也小心翼翼,生怕走路声音一大,就破坏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神秘,山下的水岩寺,庙宇台阁,琉璃凝碧,半隐半现于古榕绿荫之中,古韵之中透着一股含蓄通幽之美,后几经重建,到了今天,已经是一座香火旺盛,顶礼膜拜的庙宇。
碣石山的美在于它的妙。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望海长廊,带着望海的心愿,我们继续攀爬最高最陡峭的岩石,没有石级只能依靠手和脚的攀爬,只为享受那“碣石观海”的壮丽景观,湛蓝的海平面与天相衔接,虽然海远远地在15公里以外,但渤海海上的景色竟被我们尽收眼底,看着蓝得发亮的海,闻着一种淡淡的风,我张开双臂,妄想“拥抱”整个海。这就是我想要的海,不仅仅是碧蓝的海,也不仅仅是用眼睛欣赏的海,而是在这古老的山、庙宇之间,我倾听到的海,属于渤海的古韵,这就是历史赋予碣石山的内涵,我喜欢那种沉淀厚重的美,更喜欢那种在山上观海听钟声的漫妙。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念历史,回归自然,品味心灵,体会这份山与海与情撞击的幸福,才能找回本真的自我,才能真正地读懂碣石文化,才能领悟一种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