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
浏览古树名片:
葡萄树王——昌黎县十里铺乡西山场村白牛奶葡萄
树龄100多年,地围140厘米。
别名:玛瑙葡萄
科属:葡萄科,葡萄属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老人,也体现在另一类“老者”——古树名木身上。在昌黎西山场的马家庭院,就生长着一棵古树,2007年出版的《秦皇岛名木古树摄影报告集》中记载有百年树龄,当地传其已有152年“高龄”,称其为“葡萄树王”,一代又一代马家人谨遵祖上告诫精心种植、默默养护。虽经百年岁月,古树仍不减生机活力,藤蔓古朴苍劲,硕果累累。41岁的第四代管理人马百合说,在全家人心中,它不仅是一棵树,更留存了一段记忆,一份情怀。
昌黎县有一村庄,藏在碣石山脉的深谷中。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坡上崖下都是葡萄树,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葡萄沟,这里就是十里铺乡西山场村。
据资料记载,西山场村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7.3公里,清朝中期,长峪山赵氏迁此建村。由于这里是上山打柴的歇脚地,于是名为歇山场,又因此处位于长峪山西,故名西山场。昌黎县栽培葡萄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西山场村第一位村民迁居来此也有200年历史,100多岁“高龄”的“葡萄树王”就在这里。
9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西山场村马百合家。走进庭院,一眼就看到一棵挂满祈福红绳的古树,苍劲有力地盘踞在院子中央,甚是壮观,屈曲伸展的藤蔓仿佛在张开双臂,迎接着不断慕名来参观的客人。藤蔓上,密密的葡萄如绿玛瑙般晶莹剔透,令人垂涎;藤蔓下,绿荫覆地,成为一处极佳的休憩乘凉之所。
“听奶奶说,如今的‘百年树王’在两岁的时候,是太爷爷从张家口宣化亲戚家带回来的,那时候玫瑰香是我们这一带的特产品种,太爷爷带回来的白牛奶葡萄就成了稀有品种。”葡萄树下,透过秋日上午舒适的阳光,马百合回忆着“百年树王”的前世今生。
马百合告诉记者,听村里老人们说,如今他们所居住的河沟南岸,最开始少人居住,人们大多生活在距离这里3公里以外的焦家山、王家山等。七八十年前,这里才只有四五户人家,慢慢的随着人们分家分户,迁移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已有100多户人家。
“那时候迷信,算命的说我太爷爷是败家子,‘给一戳山能吃喝不愁,给一晌地能败光了’,所以我太爷爷就分家到这山脚下来了。”马百合指着门外说,“我们这片山地多、土地少,旁边的河是季节河,存不住水,但适宜葡萄生长,所以祖祖辈辈都以种植葡萄为主。”
在马百合记忆中,小时候村里的水果是统购统销,但白牛奶葡萄只有马家一家有,而且长在院里属于私有财产,公家不收购,意味着换不成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全家人没有放弃白牛奶葡萄树,它一年年茁壮成长,最盛的时候一年能结果三四千斤。
“我们村里99%的奶葡萄都是从这个枝上下去的,都是它的子孙。”马百合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葡萄皮薄、果肉细、含糖度高的白牛奶,市场价格越来越好。同时,上世纪90年代末,嫁接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村里很多人来找马家移植葡萄。从此,白牛奶葡萄也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2000年时,这座居住了三代人的老宅院转到了马百合父亲的名下,老父亲将新房留了马百合的弟弟,这座老宅院留给了马百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马百合和妻子马振玲成为了照顾老树的第四代人。
“雨水一浇就裂果,所以我们自己安装遮雨棚,并且限量产果。虽然投入了一两年的收益,但要几代人花费心血好好守住。”百年老树在马百合和马振玲的精心伺候下,主干周长已经达到180厘米。马百合说,白牛奶葡萄虽然带来的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对比别的品种管理起来要更加精心,对于气候影响也特别敏感,“每年5月初,施第一次肥;11月初到中旬,把它的藤蔓扎成小编的样子,埋到地下土里防冻;3月底到4月初出冻、上架;5月中旬开始修剪没果的枝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山场村的旅游开发拉开了帷幕。短短十几年间,以西山场生态观光为载体的北国胜地——昌黎葡萄沟已有相当名气,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达10万人次,而这棵百年“葡萄树王”也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吸引了众多游客。
“如今经营管理理念不一样了,人们更注重果实的质量。”马百合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家已和华夏幸福公司达成合作,小院里的葡萄树交由华夏幸福经营,马百合家负责种植和管理。同时,依托葡萄种植,西山场村的村民生活也一年更比一年好。
百年“葡萄树王”,它不仅见证了西山场村葡萄种植发展史,更为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