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
浏览5月20日至6月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这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期间,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的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作为我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唯一参演剧目,于5月25、26日晚亮相上海城市剧院。该剧作为全国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38台优秀剧目之一,将角逐我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大奖”。
河北梆子《李保国》讲述了李保国教授三十五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区,不辞劳苦,不求回报地搞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带领一批批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老百姓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自己却因常年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的感人故事。为深度挖掘“李保国精神”内涵,还原真实的李保国形象,《李保国》的总编剧、著名剧作家孙德民不顾70多岁高龄的身体,带领创作团队,多次走进李保国工作、生活过的太行山区、河北农业大学等地,采访其生前同事、学生、亲人、朋友,拜访太行山里的乡亲、干部,“在生活中寻找到了李保国和其他英雄楷模、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历程,找到了他‘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精神高地和人生价值坐标。”该剧于2017年1月在石家庄首演,至今已演出近200场,受众达30余万人,前后经历9次大改,20多次小改,主创团队在不断打磨和演出的过程中提升剧作品质,努力做到把宣传品变成艺术品,把真人真事变成艺术典型。此次参加十二艺节演出的《李保国》,在舞台表现、灯光、服装等方面又做了新的调整提升,使得这台大戏更加流畅完整,演员的表演更加丰富感人,把李保国与农民之间的真情展现得更淋漓尽致。该剧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剧目,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及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扶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倾情打造“三精”作品》,指出“思想是艺术的灵魂,精神高度决定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程度和审美化程度。譬如,河北梆子《李保国》,在自觉追求思想发现的精深和李保国艺术形象的独特精神境界上,就很值得称道。”
5月25日,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正式唱响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现场,音乐响起,大幕拉开,河北乡土气息浓厚的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洪灾后来岗底,翻山越岭。又一次进太行,心潮难平。但只见山石裸露,没了绿色。当年的根据地,依然贫穷,这情景看在眼里心中痛……”戏中李保国的扮演者邱瑞德一亮嗓,便引得掌声不断,也将一心为了农民脱贫的李保国教授的精神世界展现给观众。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观众一直沉浸在整出剧的情绪中,为李保国感动心疼、被李保国事迹震撼,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演出深深地打动了申城观众。“这部戏给我的感觉是没有空话、大话,只有真话、实话,剧情真实、扣人心弦,用高亢的梆子声腔,讲述了一出李保国教授与农民兄弟的感人故事。”上海市民郭先生认为,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将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演绎得荡气回肠。“李保国教授是我特别敬重的一个人,这次再看现场演出仍然忍不住落泪,尤其是李教授与儿子冲突、忘了过除夕、在医院重病赶回去救灾等等场景都让人跟着揪心。这是一种精神感召,希望更多的人都可以看到《李保国》的现场演出,体会这种时代楷模的奉献精神。”现场观看演出的上海市民程晓青女士说道。上海一位72岁的老戏迷黄志义先生表示自己深受鼓舞和震撼,他说,“这是一出正能量的好戏,从李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为国家的前途所干的一切真正打动了我们的心,那么多掌声就说明了一切。”
这次参加中国艺术节,河北梆子《李保国》不仅在上海城市剧院现场演出2场,还走进网络奉献给千万观众。5月26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与一通文化、人民视频、KK直播(光明网)、六间房、哔哩哔哩(光明网)等直播平台合作,对全剧进行拉流直播,点击量279.6万人次,点赞约4.7万,评论互动千余条,在线人数峰值38万人次,让市民能够足不出户“共享艺术节”, 真正实现了“人民演艺为人民”。此外,5月22日上午,河北省梆子剧院还在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中央大厅舞台进行了推介演出,5月27日在大世界(大舞台)进行了惠民演出,演出河北梆子《宝莲灯》《杜十娘》《三娘教子》《钟馗》片段,都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充分展示了河北梆子的艺术风采,也树立了河北省文艺院团的良好形象。